close

        古早的「性病」,似乎是意味著污穢、罪惡和羞恥,因此不分中外,都避諱不談「性病」,而採用影射引喻的稱呼;西文稱為Veneral disease, Veneral(和性有關的)的字源就是拉丁文Venus(愛神維納斯);中文更是優雅隱晦,稱為「花柳病」,大概是源自杜甫「問柳尋花到野亭」的詩句吧!

        直到一九七五年,世界衛生組織(WHO)才採用STDSexual transmitted disease)這個名詞,直譯為「性行為傅染病」,強調性行為和其傳染性,其目的是要人們正視這個疾病。

        但性器官的疾病並非都是性行為而造成,也未必都有傳染性。女性的念珠菌陰道炎;老年男性的攝護腺炎和附睪炎;新生兒的先天性梅毒和愛滋病…,都不是性活動造成,因此近來逐漸改採「性病」這個名詞,不特別強調其和性活動的關係,也不侷限於其傳染性;舉凡一切性器官的疾病,都以「性病」稱之,使人了解「性病」並不是罪惡和羞恥的記號,而是一種和高血壓、糖尿病……類似的健康失序狀態。所以性病患者應坦然地面對醫師的診治,而不必偷偷摸摸地流落在郎中密醫群裡,承受不適當的醫療和風險。以下簡述幾個最常見的性病。

菜花

菜花是由濾過性病毒感染而造成的,由於形狀像花菜,因此俗稱菜花。與菜花患者有性接觸的人,就可能受到感染,潛伏期可能有數星期之久,甚至七、八個月後才發病。發病的部位通常都在生殖器官,少數的人可能發病在肛門,因此,把它列為性接觸傳染病。

大部分患者是自己在洗澡時發現有突出物,到醫院檢查而證實的;有些人則是到醫院做其他檢查時,意外地由醫師口中才得知自己感染到菜花。

男性身上的菜花比較容易發現,一般來說,除了觸摸到而心理不舒服之外,沒有其他生理上的不適,治療的效果也比較好。

女性身上的菜花可能在陰唇的皺摺間、陰道內或子宮頸上,因此不容易發現,治療的效果也比較差,常常一犯再犯。同時,還可能出現惡臭的白帶、搔癢等症狀。

一般來說,性生活愈活躍,性對象愈多的人,愈容易感染。女性感染菜花有三個令人困擾之處:

不易根治,容易再犯。

感染後子宮頸長癌的機率增高。

懷孕生產時,如果感染菜花,嬰兒經過產道時可能受到感染。因此,最好施行剖腹生產。

 

梅毒

        「梅毒」是由梅毒螺旋體造成的慢性性病,其症狀複雜且變化多端,病程可粗略分為三期,民眾較為熟悉的是梅毒血清反應(VDRL FTA-ABS)。

初期梅毒

        感染梅毒後,其潛伏期平均三週,會在生殖器出現不會痛的軟塊狀破皮,摸起來像個有彈性的鈕扣,稱為「硬性下疳」。此病灶含有大量梅毒螺旋體,傳染性極高,但此時血清反應可能都還測不到。即使不治療,硬性下疳數週後會自動癒合消失,進入第二期梅毒。

二期梅毒

        螺旋體由下疳處經淋巴循環擴散到全身,會有倦怠、發熱、酸痛和全身性的皮疹,如悔花開放,「梅毒」之名便由此而來。二期梅毒經數週到一年不等的時間也會自動消失,進入隱性期。

隱性梅毒

        這一期完全沒有症狀,從初次感染頭一年的無症狀期,稱為「早期隱性梅毒」,感染性較高;超過一年以後的無症狀期,稱為「晚期隱性梅毒」,感染性較低。很多病人並沒有初期或二期梅毒的症狀,而且直接進入隱性梅毒或發展成三期梅毒,所以病人本身並不自覺,多因例行性檢查(如體檢或手術輸血前)才發現有梅毒反應。此期體內仍有螺旋菌存在,對身體組織仍有破壤性;女性病人更會傳給胎兒,造成胎兒先天性梅毒、流產或死胎。

三期梅毒

        所謂的「三期梅毒」指的就是身體出現梅毒腫(gumma),通常發生於感染後三至十年,多出現在皮膚的皮下組織或骨骼肌肉裡,梅毒腫並不危及生命,故有「良性三期梅毒」之稱。

        從以上的敘述看來,梅毒除了初期的硬性下疳、二期的梅花開放(皮疹)和三期的梅毒腫外,似乎「不怎麼嚴重」,那麼為何要防治呢?一般說來三分之一的早期梅毒會自行痊癒,血清反應也會變成陰性;三分之一則成為隱性梅毒,只有陽性血清反應而無症狀;但另外三分之一則會侵犯血管和心臟,造成「心臟血管性梅毒」或侵犯腦部脊髓,造成「神經性梅毒」,雖然都多年後才發生,但都會產生嚴重後遺症,甚至致命;另外罹病的媽媽會傳給無辜的胎兒,造成先天性梅毒,因此必須防冶。

        在診斷上,除了皮膚上的症狀(下疳和皮疹)外,有兩種方法可確立診斷。

         1. 在硬性下疳(初期梅毒)的病灶上刮些皮屑,用顯微鏡觀察,若能找到螺旋體,則確定是梅毒。

         2. 梅毒血清檢查:篩檢用的VDRLRPR測定法是一種「非特定性」的檢驗法,是偵測身體組織對螺旋體的反應。初期感染時組織反應強,所以力價高;慢性感染時,組織反應會稍降低,所以力價較低;若治癒,則力價應降低很多(初期感染若治癒,VDRLRPR會變陰性;慢性感染即使治癒,VDRLRPR可能仍呈陽性,只是力價降低)。

         VDRLRPR因只是非特定抗體,當身體有急慢性發炎疾病存在時就可能出現『偽陽性』反應,所以要確立診斷需加做「特定抗體測定」。

        FTA-ABSTPHA是偵測體內對螺旋菌的特定抗體,只要感染梅毒,特定抗體就會永久存在體內(不管治癒與否,也不管是早期或晚期),所以只用來做為確定診斷用。

        由於VDRLRPR和疾病的病程有關,治癒後力價應下降或消失,目前多用於婚前、懷孕前或輸血前之篩檢用;當然要看治療是否完全也要做這測定。

        至於治療,主要是注射盤尼西林,這工作就交給醫師吧!

 

淋病

        梅毒是個老幼皆知的古老性病,但淋病卻比梅毒多得多;而且男女病情不同,男的「立即懲罰」表現症狀,女的則不明顯,但後遺症多。

        淋病是由淋病雙球茵,經性行為而傳染,其潛伏期很短,只有二至七天。

        男性的典型症狀是尿道口有黃白色膿狀分泌物,和小便剌痛灼熱;重點是:「中鏢」後,個個跑不掉,都要看醫生,如果沒有治療好,則會變成慢性尿道炎、尿道狹窄(尿道發炎結疤的後果,會小便細弱無力);經生殖道漫延則會變成攝護腺或附睪炎,附睪炎的後遺症是不孕症。

        女性感染生殖道的症狀是子宮頸陰道炎,並合併有黃膿狀陰道分泌物及陰道搔癢;感染尿道則有類似男性的急性尿道炎症狀;肛交則可能有「裡急後重」的直腸炎症狀;口交者可能會咽頰炎喉嚨痛。但女性感染淋病,症狀多不明顯。根據統計,80%患者無自覺症狀,但卻是有傳染性的帶原者(傳染力可達數月之久),這就是導致淋病擴散的主因。

        沒有症狀並不表示就沒關係,約20%的女性患者,淋病雙球菌會經由陰道到子宮,引起子宮內膜炎,甚至再往上漫延,形成輸卵管炎或骨盆腔炎,是女性不孕的元凶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 淋病的診斷必須從尿道、子宮頸,甚至肛門或咽喉採取分泌物做顯微鏡檢查及細菌培養;當然,明確的病史 ---- 最近幾天內有性行為或嫖妓,加上典型的症狀 -尿道疼痛及黃膿狀尿道分泌物,也可做為早期治療的依據。

        由於抗生素的濫用,台灣地區對盤尼西林(原本對淋病最有效的藥)有抗性的發生率已超過50%,所以找泌尿醫師診治,做分泌物細菌培養(可將病原菌培養出來,做藥物測試,看哪種抗生素有效),接受完整療程,將病菌徹底清除就顯得格外重要,否則當無藥可用時(細菌有抗藥性),就束手待斃了。

9.披衣菌

        披衣菌是和淋病同樣常見的性病,淋病患者中有60%同時感染披衣菌,也就是「中雙鏢」。

        披衣菌的潛伏期比淋病長,約七至十四天,症狀也較緩和,尿道比較不痛,常表現尿道搔癢或排尿不適;女性則常只是陰道分泌物(白帶)較多,並無不適,故更容易變成帶原者,但同樣有後遺症-附睪炎、骨盆腔炎及男女性不孕症。


 

生殖器泡疹

        生殖器泡疹是由單純泡疹病毒(Herpes Simplex Virus, HSV)所造成的感染性疾病,會產生疼痛性水泡。庖疹病毒有兩型,第一型(HSV-1)的原發感染(就是第一次初感染)多發生在五歲以下的小孩,多長在口腔嘴角附近;痊癒後病毒會潛藏在口鼻黏膜細胞內,在免疫力下降時(如感冒、勞累)復發,俗稱「火氣大」。

        第二型庖疹病毒(HSV-2)則常引起生殖器庖疹,多初發生於成人,經性行為傳染,水泡可長在生殖器、陰囊、陰唇、子宮頸、會陰部,甚至肛門周圍。

       單純庖疹是個流行廣泛的疾病,成人約7090%得過HSV-1。,但僅20%得過HSV-2。單純庖疹的傳染途徑是直接接觸水泡液體造成(其內有病毒);原發型的潛伏期都約一星期,多是數個小水泡群聚在一起,約七至十天可自癒。但感染性卻可持續到兩週(也就是水泡乾後仍有感染性),所以即使水泡結痂,仍要小心。復發型庖疹則症狀較輕,水泡較不明顯,有時甚至不出水泡,也比較不痛,倒是搔癢較劇,但其滲液卻有傳染性(傳染期較短,約四至七天),這就是預防的難處。

        另外,孕婦在生產時若感染第二型庖疹,則會傳染給新生兒,造成全身性的感染,腦炎、甚至死亡,所以應改為剖腹生產較安全。HSV-2同時也是女性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,所以不得不防。

        現在因性行為花樣繁多,口交肛交已不稀奇,單從泡疹的部位已難確認是第一型或第二型。

        泡疹的診斷靠水泡的部位和特徵;抽血測抗體只是輔助,因為太多人得過,幫助不大。

        截至目前為止,病毒感染幾乎無藥可治(都是自癒的,包括腸病毒、登革熱,醫生只是幫身體渡過難關),單純泡疹自不例外,治療的原則是止痛和預防水泡破皮後的傷口感染,所以患部應保持清潔及塗抹抗生素軟膏。抗病毒藥Acyclovir對原發型庖疹可以減輕疼痛及加速痊癒,但效果有限,對復發型則效果更差。

        容易令人混淆的是水痘(Chickenpox)和帶狀泡疹(Herpes Zoster),這兩種病是由同一種病毒Varicella-zoster Virus造成,原發於小孩,水泡是分散狀(不是群聚狀),從軀幹先長,迅速擴散到四肢及臉部;痊癒後,病毒會躲在神經節裡,當免疫力低時再復發。復發時病毒從神經節竄出,所以水泡會侷限在整條神經所支配的皮膚,故形成「帶狀泡疹」,台語俗稱「生蛇」。這個病毒藉飛沫傳染,不是接觸傳染,當然也不是性病。小孩子若未「出過水痘」,有疫苗可注射(不過卻需自費,健保並不給付)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wc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